2014 DSE中文卷四口試題目20道試題,涵蓋世界、社會、學校、家庭、個人等不同層面,涉及中國文化、流行現象、校園生活、價值反思等多項議題。本文介紹2014 dse中文卷四題目及答案。
圖:2014 DSE中文卷四口試題目
2014 dse中文卷四口試題目
以下為 DSE 中文卷四歷屆試題,只供考生參考之用,版權屬香港考試及評核局所擁有。
有人認為傳統手工藝的消失是自然淘汰的結果,無須刻意挽留。試談談你的看法。
如何推動社會敬老揚孝的風氣?試談談你的看法。
現今香港物質主義氾濫,試提出兩項建議以解決以上問題。
寧吃人虧,莫使人吃我虧,試評論這處世待人之道。
試為中一學生增設課外活動以弘揚中國傳統文化。
棋藝 武術 書法你認為強化人類哪種感官對生活最有意義?
視覺 聽覺 嗅覺行人專用區街頭表演盛行,有人認為這是城市景點;亦有人認為對居民造成騷擾。試談談你的意見。
如果要選擇一個故事教育兒童孝敬父母,你認為以下哪一個最適合?討論並達成共識。
木蘭代父從軍 黃香扇枕溫蓆 王祥臥冰求鯉外國政府以金錢獎勵成功戒煙的市民。試評論這個做法。
有人認為學校班級旅行已成為例行公事,失去意義。試談談你的看法。
為鼓勵中學生閱讀習慣,試就以下活動的成效排列優次,並達成共識。
作家分享講座 閱讀獎勵計劃 親子共讀計劃以下哪一個是對這個時代最好的祝福?
人人豐衣足食 國家富強昌盛 世界持久和平年輕人參與以下哪一項活動,對投身社會最有幫助?
野外歷奇 訓練單獨長途旅行 馬拉松比賽學校將會舉辦名為「面對挫折」的講座,哪個是最適合的講者?
精英運動員 政治領袖 更生人士香港推廣自行車代步,有人認為值得支持,有人認為不切實際。談談你的看法。
中學生參與遴選校長,有人認為是民主教育,值得鼓勵;有人認為中學生心智未成熟,不應參與。試談談你的看法。
現今許多人習慣用影像代替文字記錄生活大小事情。請評論這現象。
要令孩子快樂地成長,成人最應該和最不應該做的是什麼?談談你的看法。
以下都是吸引旅客來港的有效方法, 試就它們的成效排優次, 並達成共識。
增設大型商場 推廣綠色旅遊 舉辦巨星匯演有人認為獲得愈多讚美的人會愈有自信,試評論這種看法。
以下哪一種關係最適合形容現今社會的師生關係?
教練與運動員 父母與子女 推銷員與顧
2014 dse中文卷四答案
以下介紹部分2014 DSE中文卷四口試題目,並進行討論焦點說明。
4.寧吃人虧,莫使人吃我虧,試評論這處世待人之道。
題目提出了一種待人處世的態度,要求考生評論。
討論的焦點︰對這種待人處世的態度的意見,意見的背後是個人 的價值觀。
題目要求「評論」:
(1)寧吃人虧 ︰寧願別人佔我的便宜,自己吃虧。
(2)勿使人吃我虧︰我絕不會佔別人便宜,使人吃虧。
考生首先要確定自己的立場︰好壞、對錯、優劣。
交代論點,逐一闡釋, 提出見解背後的理據。
注意︰(1) & (2)兩點都必須觸及。
11.為鼓勵中學生閱讀習慣,試就以下活動的成效排列優次,並達成共識。作家分享講座 閱讀獎勵計劃 親子共讀計劃
題目提出三項鼓勵中學生閱讀的方法,考生理應並不陌生。
考生只須逐一分析,再比較其成效,不難排列優次︰ 最有效、較為有效、有效。
對於閱讀,可以在溝通的過程中,不單要具體分析三項方法的效 用和實踐情況,就親身體驗發表意見。中學生的閱讀風氣、生活 習慣、心理狀況、與及初中生與高中生的不同需要亦須考慮。
協商題的特點是全組需要互相合作以完成任務,溝通討論應是朝 着「取得共識,達成結論」方向進行。
15.香港推廣自行車代步,有人認為值得支持,有人認為不切實際。談談你的看法。
討論焦點︰在香港推廣自行車代步---從現實情況考慮。
對這個提議的兩種相反看法︰ 值得支持、不切實際。(不支持)
重點︰
推廣︰在現行的基礎上推而廣之。
支持推廣的理據 (環保、健康……)、如何克服現實的困難。
反對推廣的理據 (環境、成本、市民心態……),從現實考慮。
宜比較、考慮正反的理據,援引具體例子、親身經驗,拓寬討論空間;不宜偏頗,視之為一場辯論。
雖具爭議,但重點仍在溝通交流。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>> 2014年dse中文試卷四口試試題及答案請看本文後面的試題及答案下載。<<
2014 dse中文卷四口試題目分析
從校園生活、社會時事、流行思想、中國文化等方 向命題。考核考生的識見學養、組織思維和語言應對能力。附設閱讀材料,啟發考生思路,逗引考生從不同角 度思考論題。
口試題目題材
以盡量貼近考生的學習內容和日常生活見聞為原則。20道試題,涵蓋世界、社會、學校、家庭、個人等不同層面,涉及中國文化、流行現象、校園生活、價值反思等多項議題。
中六學生經過十多年的學習和體會,對這些話題應有基本的常識,能夠在與人溝通時表達個人的見解。
口試題目題型
分為爭議、評論、協商、交流四類。
重點是溝通,在討論過程中交流意見,互相砥 礪、互相啟發,以期對論題有更多角度、更深 層次的理解,又或者透過磋商而取得共識。
考生在發言應對的過程中,可以展現一己的識 見學養、思維邏輯、語言組織和應對能力,作 為品評高下的依據,而全組的討論氣氛和所取 得的成果,亦在考慮之列。